前言
科教興國戰略要求高等教育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更加注重教育質量和人才素質,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尤其應重視人才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有鑒于此,高等學校理當未雨綢繆,努力改進人才培養模式,選擇先進的科學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保障教育教學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全面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幾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猛,規模不斷擴大,保持和提高教育質量已成為高等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任務。社會及市場需求在不斷變化,高等教育也需要不斷吸收先進的理念,以利于改革與發展。
目前ISO9000 質量管理系列標準在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得到廣泛應用,該系列標準體現了科學的管理思想,其重視檢驗,以檢驗為手段來加強對全過程的控制;同時又對體系本身進行監控,使管理者可通暢地獲得即時信息,及時采取預防和糾正措施;其文件及資料、記錄控制的構思也精巧合理。從本質上來說,ISO9000 是一種將質量管理文件化、規范化的體系。在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引入這套管理模式,目的在于建立起有效的規范人們行為的約束機制。規范化的文件將規定學校每個部門、每個崗位乃至每個員工的職責、權限和工作程序,同時清晰地界定各部門、各崗位之間的工作接口關系,使所有涉及人才培養、教育質量的各個環節都處于全面受控狀態,從而做到規范管理,提高效率。
海運業是最具國際化特點的行業之一。無論是航運管理、海上安全、船舶營運,還是船員教育培訓和勞務等方面,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已呈必然。因此,航海教育必須以國際通行標準為準則來培養高素質的海運人才,以適應新的國際海運大市場的競爭格局。
國際海事組織(IMO)已將 ISO質量體系原理引入國際航運安全管理,并為此頒布了ISM規則。該規則汲取ISO9000質量體系的精髓,闡明了安全管理體系的基本要求:如船公司的責任和權力、資源和人員的管理、文件管理等有關安全(質量)管理的各項要求,對航海院校建立質量體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IMO在1997年2月1日起生效的《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修正案(STCW 78/95公約)中首次明確規定:各締約國應保證:由其授權的非政府機構或團體所進行的一切培訓、適任評估、發證、簽證及再有效必須由一個質量管理體系進行連續的監控,以確保達到包括教員和評估員的資格和經歷要求在內的所有既定目標;再者,在由政府機構或團體進行上述活動時,也應有一個質量管理體系。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海事局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教育和培訓質量管理規則》,規定航海院校必須建立船員教育和培訓的質量管理體系,并接受主管機關的外部審核。國務院 2007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國務院令第494號,2007年9月1日起實施)明確規定:依法設立的培訓機構從事船員培訓,應當有符合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的船員培訓質量控制體系。因此,航海教育機構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國際海事公約和國家法規的一項強制性要求。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根據政府要求和行業的需求,引入ISO質量管理標準理念,建立符合學校實際的質量管理體系,并根據發展需要,不斷改進體系。在遵照交通部海事局“船員教育和培訓質量管理規則”和保障教育質量的基礎上,追求適合學?,F狀及發展定位與目標的質量管理體系。本質量手冊向組織內部和外部提供關于學校教育(培訓)質量管理體系的一致信息,即描述與教育(培訓)有關的并相互關聯的過程和學校的質量方針。